事件复盘倒查别等出了舆情才想起应对 焦点网谈

日期: 栏目:事件复盘 浏览:50

  近段时间以来,一波又一波负面舆情,使得万年县陷入舆论旋涡,按了葫芦起了瓢,次生舆情蔓延扩散。

  互联网时代,一个地方可能在短时间内迎来“泼天富贵”,比如曾经因为烧烤而大热的山东淄博;也可能瞬间被推进舆论的风口浪尖,比如河北唐山,因为一场发生在烧烤店的寻衅滋事暴力案件,不仅受到全网负面评论,连“全国文明城市”资格也被停止了。

  回头看,你甚至会发现,个别省市县好像有“易舆”体质,隔三岔五就会有负面话题上热搜榜。长此以往,势必对一个地方的形象造成极大破坏。

  与其上了热搜再处置舆情,不如时刻审视自身,有没有做好事情,学会用这五大招法,防止“小事件”演化成“大舆情”。

  很多政务负面舆情事件的根源,在于个别领导干部政绩观出现了偏差。树牢正确政绩观,应是开展舆情工作“排雷”的基础。

  比如,某些地方不顾实际盲目盖办公大楼、修大型广场、建超大雕塑,某些地方刷迎检白墙、搞极端创卫,还有某些地方打机井、安水管、修厕所,结果“中看不中用”,这些“不正”问题不时爆发,每次都引来广泛质疑,拷问的是决策者心中存公还是存私。

  再比如,一些“低级红”“高级黑”现象使网民大跌眼镜,有“副市长吃上了自己掏钱买的月饼”的刻意吹捧,有“只要前11排座位的旅客——为政府执行要务护航”的自我表扬,有“女28天连续加班没换过衣服没洗头”的用力过猛,这些宣传文章缺乏常识、有悖常理,本意还是为了在内部看、报上级看,而非是给普通群众看。

  更有甚者,个别领导干部特权意识作祟,管不住自己、管不好家属。从早些年的“我爸是李刚”“你对严书记女儿说这话什么意思”,到这两年的“我不懂法”“知道什么叫外交豁免权吗”,一句句雷言雷语,是点燃负面舆情最好最快的引线,最终只会把自己炸个“粉身碎骨”。

  网络是一个虚拟社会,线上的网民也是由线下一个个具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组成,每个人都有一部手机、一双眼睛,在各种场合看到“不平”,就可能立刻“则鸣”,一双蝴蝶翅膀的煽动,或许就使一场风暴产生。

  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人员,一举一动都要接受人民群众监督,一旦工作不实、作风浮夸,很可能就会被一张照片、一段视频送上热搜。比如,将红地毯铺到庄稼地里,网民便会质疑是走秀还是出丑?比如,为迎接领导检查而占用多台手术电梯,网民便会讨论如此侵占公共资源合理吗?

  政府部门相关人员若成了舆情事件“主角”,不要觉得是网络舆论在拿着放大镜“鸡蛋里挑骨头”,相反,这些都是民主的体现,人民监督政府、监督公权力天经地义,只有具备接受监督的自觉,权力才不敢任性。

  新时代以来,随着全面从严治党逐渐深入,涉及干部作风及腐败问题的舆情更加引起高度关注。仅今年以来,就有深圳“北极鲶鱼”事件、江西万年“佩奇事件”等涉案人员被严肃查处。作为公职人员,要明白只有持续改进作风,才能跟得上形势要求,要用铁脚板,常往一线跑,切忌作风漂浮、弄虚作假,因为广大网民都是纪委监委的“眼睛”。

  不管当前世界如何变化如何纷乱,中国人首要的是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。中国有多大?中国共有1000多个县,近3万个乡镇,近60万个行政村。所以,我国社会治理的难点在基层、重点在基层,而网络舆情事件也是多发生在基层。

  有些舆情事件看似是鸡毛蒜皮,其实是基层治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不到位导致的。比如,因狗咬人事件迟迟得不到处理而引爆“舆情炸弹”。再比如,某些地方发生的“生育八孩女子”事件、女硕士失联13年被“收留”事件。

  作为政府职能部门,要想防范舆情事件发生,最好的办法是把手上的事做好。认真对待每一次申请、每一次判决、每一次、每一次调解,站在公平正义的角度化解矛盾,想方设法为群众解决困难。人们都是“不患寡而患不均,不患贫而患不安”,需要各级为政者用一双无私的勤奋的耐心的手,将社会的浮躁功利与人们的急难愁盼细细抚平。

  海恩法则指出: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,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。网上也有人说,当你在厨房看见一只蟑螂,就意味着家里已经有很多只蟑螂了。

  这也告诉我们,从事情演变成舆情的现象并非偶然,而是各种因素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,也是现实情绪累积至临界点的集中释放,其发生都是经过萌芽、发展到发生的过程。

  作为职能部门人员,要重视把好“第一道关”,在一线领域直面民生问题时,要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去对待,不要让小事拖大、大事拖炸;还要重视把好“每一道关”,遇到争执矛盾不能层层往上推、反复左右横推,不能“新官不理旧账”,而要擦亮火眼金睛,对隐患或苗头警觉起来,及时妥帖处理,化解在当下。

  说到底,网络舆情,很多时候是线下问题在线上的反应。要想防范“舆情”,先要做细“事情”,把现实中的各项工作基础夯实,就是在设置防范舆情的重重关隘。

  网络舆情是新时代新形势下的必答考题,以不同方式不同面目出现,考验的是当地职能部门和领导干部的网络舆情应对与处置素养。

  处置网络舆情不能临时“抱佛脚”,而要平时“常念经”。各职能部门要根据职责和实际,客观生动地讲述新时代新故事新变化,转变思维,既不活跃过头、刻意迎合,更不呆板僵硬、八股连篇。作为官方账号,以主业为基,服务为先,多在网络便民服务上动动脑筋。

  当网络舆情真切发生时,作为职能部门,千万不要当把头埋到沙土的鸵鸟,比如某地年轻干部提拔公示引争议,回应拖拖拉拉,以致网上舆情长时间滔滔不绝;也千万不要当与网民硬怼的“平头哥”,比如滁河水体污染事件中,以“喝茅台也不需要检验”来回应;更千万不要当睁着眼睛说瞎话的变色龙,比如,在全国闹得沸沸扬扬的鼠头鸭脖事件。

  网络舆情事件千变万化,没有统一定律,没有唯一解法,但真诚是各方都欢迎的“必杀技”,真诚地对待网民,尊重网络传播规律,将态度摆到最正,才有可能将损失减到最小,甚至实现化“危”为“机”。

 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

标签: